地产剧变前夜,资本猛人卢志强又出大招

来源: 万信网
此前,泛海留给公众的印象是,弱化地产板块,在能源、金融和文化等多个产业同时进行疾风暴雨式的大手笔投资和并购。掌门人卢志强鲜见公众场所。因为不透明,中国泛海在公众眼中更具神秘色彩。卢志强曾解释说,泛海所做的事

7

此前,泛海留给公众的印象是,弱化地产板块,在能源、金融和文化等多个产业同时进行疾风暴雨式的大手笔投资和并购。掌门人卢志强鲜见公众场所。因为不透明,中国泛海在公众眼中更具神秘色彩。卢志强曾解释说,泛海所做的事有时候过多地炫耀,过多地通过媒体去放大其效应,反而不利于泛海的成长。

上述观感正在激变。

2014年4月29日,泛海建设发布公告更名为“泛海控股”。在此前的3月27日晚间,泛海建设发布一连串收购公告,其中包括收购民生证券股权和和增资中民投。公告称,收购完成后,泛海建设将持有民生证券72.999%股权,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,将持有中民投计划总股本规模500亿元的2%。

更名后的泛海控股攻势不减。

2014年5月,泛海控股增资中国泛海旗下民生信托10亿元,间接持有民生信托25%股权;8月,30亿拿下港股上市公司和记港陆71%股权,打通海外资本市场。

2015年1月,泛海控股收购民安保险51%控股股权,成功取得财险业务牌照;4月,提出拟以自有资金41亿元,投资设立“民金所”、泛海担保、泛海基金公司、泛海资产管理公司,布局互联网金融,将民生期货增资至10亿元,布局期货牌照。

最终,63岁的卢志强从幕后走向台前。2015年5月13日晚,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,经董事会审议,同意推举卢志强等10人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,并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。如无意外,在5月29日股东大会上,卢志强将再次成为泛海控股的董事长。

卢志强走上前台,泛海控股有地产操作经验的原高管团队将退出董事会,而有着银行、信托、保险、证券履历的高管进驻泛海控股董事会。

地产剧变前夜,资本猛人卢志强频出猛招。这究竟意味着什么?通过回顾泛海的成长史,泛海控股接下来的发展路径隐约可见。

2002年,泛海系以18.6亿元的金融投资规模被深交所下辖的《新财富》评为中国八大金融家族之首。彼时,泛海呈现出投资规模大、形成速度快、股权比例分散、参股为主的特征。通过泛海式连横合纵,卢志强造就弹性现金流,他展示的更多是冒险精神和擅长抓住机会的能力。

此后10年,卢志强转身加大产业投资,与联想控股、万达地产等产业巨头结盟。他们在合作项目上互相参股,抱团行动。卢志强表现出利益均沾、不求控股的新特点。这种合作方式对卢志强的现金流要求表面上很高,实际上却有很高弹性,可进可退,可增可减。

此前20年,受困于资本管制和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开放,卢志强表现出足够的迂回和耐心。其中,主营地产的上市公司泛海建设功不可没。通过盘活上市公司泛海建设旗下优质存量资产,或抵押或担保,进一步提高其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流动性,卢志强追求到可以预见的现金流。

这仅仅是第一步。

通过释放现金流,卢志强把目光投放二级市场,捕捉更好的投资机会。在二级市场,卢志强让有限的资金发生几何级杠杆威力。在所投资企业上市后,精准捕捉二级市场机会,高价套现,坚决离场,由此积累了充沛的现金。泛海建设的母公司资产规模迅速做大,这也为子公司下一步融资提供较好的支持。

其中,通过卢志强的行事风格、财务策略和财技手法,我们看到他抓住机遇、最大化使用机会成本的能力和魄力。

仅举一例。2000—2005年,中国证券市场最漫长的熊市持续了近五年。2005年6月6日,上证指数跌到最低的998点。几乎所有券商都进入了黑暗期,无论是经纪业务还是投行业务,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,证券行业哀鸿遍野。

熬过证券业漫漫长夜,卢志强精准地选择在海通证券股价高位运行期间抛售。

公开资料显示,2008年12月29日,泛海建设合并持有的277,613,712股解禁,泛海建设位列非限售股前十大股东之列。但在海通证券2009年半年度报告中,泛海建设控股已不再出现。由此推测,泛海建设主要集中在2009年上半年减持。2009年上半年正是上证指数经历2008年暴跌后迅速反弹的阶段。海通证券在2008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为8.14元,在2009年6月30日的收盘价为16.45元。按泛海建设的持股量和卖出时段,卢志强对外声称在海通证券套现人民币50亿元有一定依据。卢志强在海通证券上的退出时机掌握得很恰当,并且退出坚决,其二级市场的高超操盘水平表现淋淋尽职。

随着民生银行无限售股上市流通,卢志强同样表现了他在二级市场的精准操作。

根据相关规定,中国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银行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可在2007年10月26日上市交易。在此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,即2007年11月,卢志强减持143,418,314股,减持价格在15.13元/股—15.99元/股之间。以15.5元/股计算,中国泛海控股套现约22.23亿元。

2007年12月,中国泛海控股继续减持民生银行1,372,591股,减持价格在14.45—15.50元/股区间。以15.00元/股计算,套现约0.21亿元。

Wind大宗交易后台显示,中国泛海控股两次减持民生银行,共获现金22.44亿元。

中国泛海控股减持民生银行并没有停止。2007年12月19日至2008 年1月14日,中国泛海控股再次减持民生银行流通股144,791,825股,占本公司股份总额的1%,套现约23.47亿元。

也就是说,中国泛海控股在3个月的时间,密集减持民生银行股份,套现约45.47亿元。

从中国泛海控股减持民生银行这段时间看,上证综合指数从2007年12月19日4,941.78点下调到2008年6月30日2,736.10点,跌幅达到44.6%。民生银行在2007年12月19日的收盘价为14.52元,在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为5.7元(复权价为7.46元),跌幅达到48.62%,在此期间的民生银行股价是其上市之后第二个高股价波段。中国泛海控股套现民生银行皆在民生银行股价高位运作期间。由此可以看出,卢志强对股市大的走向判断上非常精准的,并且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在实施。

几乎没有人怀疑卢志强倾心打造泛海产融结合的帝国野心。但是,在路径和模式上,业界一直争论不休。

对于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,复星集团郭广昌曾总结出三种模式,一是GE模式,其特点是从事资金密集型、创新周期长的产业,强调文化、管理、人才、技术、资源、品牌的高度统一;二是巴菲特模式,强调在价值发现的基础上,参股且长期持有,奉行多品牌、多元产业投资组合,不深入介入企业的管理之中,更不会替换原来的管理团队;三是李嘉诚模式,控股然而奉行多品牌策略,投资于一定程度上起伏周期互补的高技术和传统产业组合,保持低负债率,保持有节奏的发展。

6

那么,卢志强的模式又是什么?

先来看泛海控股。泛海控股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。更名的同时,泛海控股明确表示,本次变更公司名称、证券简称是为了满足公司战略发展转型需要,充分体现公司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特征,符合公司今后战略方向。其公告昭示,卢志强已经将一支老牌地产股改造成一家综合性业务的上市公司,进而实现“金融+地产+战略投资”的发展模式。作为配合举措,泛海控股还通过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纲要(2014年—2018年)。

泛海控股现任董事长韩晓生并不讳言地产的过去和将来,“所有购并的基础都是现在实业的基础,即房地产以及原来积累的基础。通过这些基础会整合更多有发展前景的资源,进而还可以支持地产、能源更好的发展,即产融结合,”“随着高含金量的北京、上海项目的陆续启动,以及大体量的武汉项目进入成熟期,泛海控股产融结合的基础也将更为稳固。”

初步的布局已经在财报上得到体现,2014年,泛海控股合并报表营业总收入为人民币76.16亿元,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5.59亿元,较2013年提高24.13%。其中,金融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5.53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9.41%,占营业总收入比重从17.97%提升到了20.40%。

更名后的泛海控股在金融板块已经到了落袋为安的阶段。今年一季度民生证券利润超过两个亿。韩晓生公开表示,“今年这种支撑可能还会更好。” 2014年年报显示,2015年泛海控股将充分利用多元化综合平台,力争通过公司增发帮助民生证券实现增资扩股,并规划民生证券于2016或2017年上市。3-5年之内,泛海控股进一步向金融产业投入300亿-500亿的核心资本,寻求超过一万亿的总资产规模,超过百亿的资金利润的规模。

对于母公司,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想象。由于公开资料缺失,只查询到母公司中国泛海控股的部分财务数据:2008年至2010年,中国泛海控股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2.17%。截至2011年上半年,中国泛海控股(合并)资产总额602.13亿元。

由此可知,泛海帝国真容初现,卢志强要做中国的金控集团,其模式介于GE模式和李嘉诚模式之间。按金控集团的标准,泛海控股目前只缺一张银行牌照。

对于泛海控股地产板块而言,哪里是安全的彼岸?哪里找到成熟可靠的经营策略?行业巨头万科、绿地、恒大、远洋、碧桂园纷纷在寻求转型。泛海控股董秘陈怀东近期曾称,金融和地产互为补充。由此推断,在金控集团架构下,产融策略将使得泛海地产板块有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
责任编辑:

相关资讯
写评论